災難時的血液供應
在重大災難中,創傷病患常常是在災難發生後的急性期最大的醫療問題。而其中對於這些病患所需要的大量血液供應,更是每次災難醫療必須面對及解決的難題。筆者近日發現New
English Journal of Medicine的2002年2月號中,有專家學者針對此項議題,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茲節錄如下,提供大家參考。

中國大陸沙塵暴對台灣居民健康之影響
廣義的災難醫學,應該包括各種常態性的惡劣氣候或自然環境,對健康造成影響的評估與防範。學會理事長王宗倫醫師承蒙台灣大學職業醫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所長詹長權教授的邀請.參與行政院環保署「中國大陸沙塵暴對台灣居民健康之影響﹙The
Health Effects of Chinese Sand Storm in Taiwan﹚」計劃中有關健康影響的部份,提供新光醫院五年來急診相關數據,配合台大醫院急診數據,初步結果已經完成。
有關於沙塵暴所造成的空氣懸浮微粒對於具有心肺疾病等病患的不良影響,也已有初步的結論。敬請各位有興趣的同仁,加以參考。

探索氣象的奧祕
自從埋首於災難醫學的領域後,發現氣象和自然災害間,存在著一種密不可分的微妙關係。有關於氣象的種種,對於從未涉獵其中的我們,的確是好像很接近,卻又很生疏的現象。最近因為在從事災難醫學的研究中,對於中央氣象局的網站,經常接觸。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由於這種因緣際會,我發現其中有一個專欄,好像是有關氣象的基本認識。希望在這裡提供網址,給有興趣的朋友們,多一個接觸不同專業領域的機會。網址
http://service.cwb.gov.tw/docs/V3.0/knowledge/dict/dict_all.htm

寫在前面
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個專欄 ?其實很簡單,只是想用一些簡單的文字,和大家談談相關的問題。希望每一個您,甚至是從來都不知道什麼是災難醫學的您,都能簡簡單單,輕輕鬆鬆的進入我們的世界。
從病媒控制談起
我們都有一種感覺,這個世界上發生的天然災害似乎愈來愈多。許多的天然災害,像是地震、洪水、火山爆發,以及颱風颶風,的確可能造成某些傳染疾病的流行。不過,會發生流行的先決條件,就是這個環境中本來就有這種病原體的存在。這聽起來好像是廢話,其實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因為災難的發生,往往造成許多生命、財產不可彌補的損失。如何使損失減到最低,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利用剩下的可用資源,做最有效的災難救援,是最重要的工作。而平時的準備,也是整個災難救援成功的關鍵。那平時應該準備什麼呢?說起來真是包羅萬象,但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實用。因此,就病媒控制的準備工作來說,首先就應該了解,地方上究竟有哪些病原體,以及各種傳染病平時的盛行率。換句話說,假設在台灣,發生了重大的天然災害,您大概不用害怕會感染到黃熱病,甚至瘧疾,您也不用擔心吧!身為醫師的我,在這裡不禁要感謝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長久以來對各種的疫情的監控。以往每當我收到「疫情報導」這本期刊,往往置之不理。現在我才體會到其中的用心良苦。對於病媒控制的準備來說,這絕對是非常寶貴的資料!
所有的專家都認為,災難發生後,要控制疫情的流行,必須有萬全的準備:
一、隨時可用的基本資料
二、有功能完整且溝通良好的工作小組,包含流行病學、生態學、及公共衛生專家。
三、完整的裝備
四、良好的訓練
五、充分的行政及支援功能
這些課題,每句話都代表了不同層面必須做出長期持續的努力,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我想,今天我就引用泛美衛生組織提出的幾個觀念問題,供大家參考。
一、我們是不是應該根據災難發生的第一手消息,便一定介入救援?
其實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第一手的消息常常是誇大、扭曲,而未經證實的。
二、我們是否應該在災難發生後立刻展開病媒控制工作?
也不是。通常災後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評估狀況,並計劃必要的控制工作。
三、我們如何定義災區或受影響的區域?
受影響的區域,也就是病媒控制應該進行的區域,包含災難發生的地區,以及災民遷入的地區。
四、災難發生時,會有新的疾病產生嗎?
不可能。就像前面所說的,會發生流行的先決條件,就是這個環境中本來就有這種病原體的存在。
五、對於各種不同病媒媒介的疾病,是不是有一種放之四海皆準的處理方法?
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一般病媒媒介疾病的控制方法,總是應病媒不同而不同。
六、造成傳染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病媒孳生地的增加嗎?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造成大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在臨時庇護所中的災民,和病媒接觸的機會增多。同時災難造成了原有疾病管制系統的崩潰,也是助長大流行的要素。
七、天然災難發生後的傳染病大流行是可以預測的嗎?
終於有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通常發生在有週期性的天然災害﹙如颱風﹚後的疾病流行,是可以預測,而且具有相關的準確性。這類的流行,只要衛生醫療系統準備的好,是可以預防的。